“人才是強縣之基、發展之要、活力之源,希望大家像重視發展一樣重視人才,像抓發展一樣抓人才。”
云陽縣委書記覃昌德在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
云陽縣委、縣政府始終將人才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市委關于人才工作的系列部署,大力謀劃實施科教興縣和人才強縣行動計劃,不斷優化提升人才政策和平臺,充分發揮人才服務發展大局作用,為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2020年建筑產業現代化高峰論壇在云陽舉行。云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云陽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美麗環境。云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謀篇布局 深耕細作打造“梯城英才”品牌
近年來,為解決制約人才工作推進的卡點、難點、痛點問題,云陽縣堅持以“重慶英才”計劃為指引,大力謀劃實施“梯城英才”集聚計劃。
2021年6月,云陽縣整合推出《云陽縣加快集聚“梯城英才”實施辦法》,重點圍繞工業產業、經濟金融、衛生健康等領域,集中力量培育一批行業領軍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不斷優化提升人才品牌效應。
“我們力求切合縣情,充分考慮我縣的承載基礎、人才引進實際,推出人才創業扶持、安家補助、配偶就業、子女入學、醫療保健等8項優惠措施。”縣委組織部副部長陳兵介紹到。
“梯城英才”計劃的實施,為全縣人才工作找了“最大公約數”。隨后,縣屬各行業單位根據實際情況,先后出臺《云陽縣“梯城英才”服務卡實施細則》《云陽縣人才安居辦法(試行)》《云陽縣優秀機關
事業單位人才引進實施方案》等7項配套措施,逐漸形成“1 X”的人才政策體系,一個全方位吸引、培養、留住人才的強有力政策環境正在加速形成。
筑巢引鳳 人才服務產業發展作用更加凸顯
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其核心是“聚”,第一要素是“人才”。
云陽縣堅持把人才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同研究同部署,緊緊圍繞萬開云同城化發展、渝東北城市群建設等重大戰略,大力建設“千億工業”引領的現代產業集聚地,不斷厚植人才引領產業發展的“源動力”。
為支持“千億工業”和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云陽從企業人才引育、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完善創新創業人才服務保障機制等方面,累計提出28條具體工作舉措,配套15條實施細則,迅速按下引才聚才“加速鍵”。
2020年12月,建筑產業現代化高峰論壇在云陽舉行,來自聯合國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國工程院等建筑產業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綠色建筑發展新機遇。這是云陽縣堅持不斷引進創新資源,大力推進建筑業現代化轉型的真實寫照。
大數據產業是云陽作為推動區域發展、跨越趕超的又一重要戰略引擎,通過近幾年的探索,云陽逐步走出“數字 人才 產業”的發展路子。
2018年在全市率先成立大數據管理機構,先后與華為、阿里云、九次方等“聯姻”,共同打造數智森林小鎮,建成投用大數據中心和產業云。打造大數據高新技術產業創業孵化園,引進、培育大數據企業128家。與數據標注企業共同培養大數據加工人才6000余人,建立云陽縣大數據智能化產業評審專家庫。連續舉辦“云陽有為,未來已來”大數據智能化業態創新發展等高峰論壇,促使簽約大數據智能化產業項目31.69億元。
綠色和生態一直是云陽引以為豪的兩個“寶貝”。圍繞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堅持以人才引領生態產業發展、以生態產業發展帶動人才培育的路徑在云陽得到生動實踐。
聚焦“大生態”,組織召開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產業發展、“中新項目·農業合作”等專題研討會,推動建設“重慶畜科院三峽分院”、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云陽綜合試驗站、“中匈蜜蜂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合作開發平臺,持續打造“天生云陽”綠色生態區域品牌。與重慶郵電大學專家團隊合作籌建“庫區生態監控大數據系統”,率先開展長江流域水環境監測及數據分析。
聚焦“大旅游”,大力實施科教興旅和人才強旅行動計劃,柔性引進30余名行業專家參與龍缸景區工程項目策劃和普安恐龍化石群開采保護工作,每年組織開展導游大賽、旅游服務技能大賽等活動,常年開設鄉村旅游致富帶頭人、旅游管理人才研修班,培養旅游從業人員6000余人。
聚焦“大健康”,建立衛生領域專家工作站和博士工作室各1個,引進醫學博士7名,醫學碩士研究生50余名。與成都中醫藥大學聯合打造渝東北中醫藥示范縣,與重慶市中藥研究院共同建立渝東北檢驗檢測分中心,縣屬多家醫療機構與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濟寧醫學院等衛生院校簽訂穩定的人才交流合作協議。
如今,人才與產業深度融合形成的“雙輪驅動”,使傳統產業得以改造升級,新興產業不斷培育壯大,已逐漸成為支撐云陽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
強本固基 激活鄉村人才振興“一池春水”
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還離不開鄉村人才等“塔基”的支持。開展“萬人返鄉百億創業”行動計劃,是云陽縣實施鄉村人才振興的一項“大手筆”。
云陽堅持動員全體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和社會力量,大力開展云陽籍外出優秀人才調查摸底工作,分縣鄉兩級分別建立云陽籍外出優秀人才信息庫,打好“鄉情牌”“事業牌”,大力回引在外人才就業創業,不斷為基層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我們正按照‘1名技術員 N名土專家’包片發展模式,推行三峽陽菊的標準化種植模式,現在已在云陽18個鄉鎮推廣。”云陽縣返鄉創業人士、“三峽陽菊”品牌創始人楊雪梅介紹到。目前,楊雪梅種植的“三峽陽菊”面積近4萬畝,每年為農戶提供100多個務工崗位,累計帶動1238戶農戶脫貧。
楊雪梅只是云陽廣大返鄉創業人士中的一個縮影。據統計,實施“萬人返鄉百億創業”行動計劃3年來,云陽累計吸引1萬余人返鄉就業創業,完成簽約項目1196個、資金895億元,極大助推脫貧攻堅工作和鄉村振興發展。
不僅如此,為精準回引、選派各類基層實用人才助力鄉村發展,云陽堅持多管齊下、多點開花,把敞開大門引進人才和一線培育開發人才相結合,推動各類專家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
著力推動優秀人才下鄉。在全縣建立專業技術人才“定人員、定時間、定職責”的“三定”服務村級產業發展機制,組建就業創業、種植養殖、鄉村旅游等專業服務隊,開展組團服務3000余人次。切實發揮優秀人才的“頭雁”作用,選配275名致富能人擔任貧困村支書、主任,滾動回引380余名優秀本土人才到村掛職。在42個鄉鎮(街道)實施大學生返鄉創業“夢想小屋”計劃,為返鄉創業青年免費提供辦公場所。
大力培育鄉村人才興鄉。累計培訓農村致富帶頭人、農村職業經紀人等各類人才2.6萬余人,定向培養全科醫生37名,全科教師257名,學前教育公費師范生77名。實施農村電商人才“萬人培訓”計劃,每年舉辦“鄉鎮電商爭霸賽”和“電商企業爭旗賽”,成功創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積極引導縣外人才幫鄉。從高校、科研院所選派市級“科技特派員”426人次,引進培育柑橘、中藥材等新品種100余個,推廣新技術150余項。利用魯渝、渝北
云陽人才協作,培養貧困村致富帶頭人567人,創業成功人士283人,帶動2069名貧困人口增收致富。
拴心留人 構建“近悅遠來”人才發展生態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
近年來,云陽縣堅持“城市客廳”理念,33公里環湖綠道筑成地標,3.6平方公里龍脊嶺公園橫臥城市中央,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6.2平方米,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有利于人才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全域山地公園城市正成為長江上游濱江城市典范。
如果說“公園城市”是云陽的名片,那么“近悅遠來”就是為這張名片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內涵。
讓人才得到充分重視,才能以感情留人。云陽建立黨政領導干部直接聯系服務專家機制,縣級領導與50余名專家人才交朋友、結對子,縣屬各行業單位根據實際情況聯系服務一批優秀人才,切實幫助協調解決困難和問題。積極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為科技工作者辦實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貢獻”等活動,不斷激發廣大專家人才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
辦好人才的“關鍵小事”,才能用服務留人。整合成立云陽縣人才發展服務中心,進一步統籌人才綜合服務保障工作。建立云陽縣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為各類人才提供科技、旅游、創業就業等優質服務200余人次。積極推行人才服務卡制度,明確入學入托、科技服務、戶籍服務、醫療保健等10余項具體服務內容。大力實施人才安居工程,規劃實施集中性人才住房項目2個,籌集“拎包入住”房源320余套,不斷推動解決人才安居問題。
不拒眾流,方成江海。今天的云陽,從“大移民”“大扶貧”的使命擔當中走來,正在迎接新的“大發展”時代機遇,創新創業熱潮奔涌,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站在“十四五”新的起點上,云陽將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努力集聚各類人才筑夢梯城、智匯云陽,為保障實施“雙100雙1000”戰略、實現“五地一支撐”目標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劉政寧、蔣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