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國寶“活”起來,一眼三千年”
農歷春節除夕夜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大面具
亮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2年
春節聯歡晚會,共慶新春佳節
著名演員張國立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長冉宏林
一起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
青銅大面具寬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是目前已知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體量最大、保存狀況完好的大型青銅面具。青銅大面具是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體現了古蜀先民對自然萬物的理解與思考。
作為國寶“守護人”的冉宏林是地地道道的
重慶云陽人。他是云陽雙江中學2006屆學生,同時也是云陽考上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的第一人。在央視春晚直播結束后,云陽融媒體中心記者第一時間對冉宏林進行了電話專訪。
春節聯歡晚會結束后,冉宏林就在他的朋友圈發了這樣一條動態:
感謝黨和國家,給了考古事業這般重視;感謝國家文物局等各級文博部門機構,給了三星堆工作這般支持;感謝三星堆,給了我這個農村娃這般自豪:感謝我們的團隊,給了我這個小胖墩這般信任;感謝央視春晚團隊,給了青銅大面具這般絢麗舞臺。人生也算是有了一種新的體驗,僅此而已,三星堆的田野才是我向往的地方,繼續努力!
他坦言,沒有三星堆就沒有他的“高光”時刻。他生在了一個好時代,考古事業的一個好時代。他從農村出來,是考古給了他一個在央視春晚亮相的機會。
“考古人就是一個普通人,做一份自己想做的工作,我的工作我的事業在三星堆,這個永遠是不會變的。”冉宏林說。
聊起過去,冉宏林一下子就打開了“話匣子”。在云陽生活和讀書的近20年期間,冉宏林就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經常閱讀一些歷史方面的書籍,時常翻閱雜志上的古文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小篆到隸書,推算文字的演變過程。
三星堆文物驚艷之處體現在哪些方面?
冉宏林說,作為“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三星堆遺址發掘也是中國百年考古成果的典型代表,從1929年發現以來,幾代考古工作者接續百年奮斗、探尋文明根脈。
截至2021年底,三星堆新發現六個祭祀坑共出土編號文物一萬多件,包括黃金面具、頂尊人像、圓方尊、大面具、神壇模型、跪姿銅人、500余根象牙等許多精美文物,其中一些在三星堆開放式文物修復館已可近距離觀賞。
銅尊、銅壘、玉璋、玉琮等眾多文物顯示蜀地與中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文化的緊密聯系,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進程。
云陽是文物大縣,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同時也擁有很多文物。作為一名文物工作者,冉宏林對于云陽文物的發展給予了一些看法。
“我本身是云陽人,家鄉的文物事業我非常非常關注。”冉宏林說,前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中國著名考古學家、三峽考古總負責人俞偉超先生選擇長眠于云陽,足以體現云陽在文博行業的重要性。
云陽縣博物館收藏了俞先生生前的一批重要材料,足以說明中國考古學的前輩都非常關注云陽的文博事業的發展。
云陽現在有很多豐富的文物資源,如李家壩、明月壩、故陵楚墓等文物資源都非常重要,對于了解整個中國早期歷史的發展,中國文明化進程的研究都是舉足輕重的材料,云陽的文物資源非常豐富,這些資源也得到了妥善的保護。
要讓文物真正“活起來”,他認為云陽在現有的文物保護前提下,要用好的方式把文物展示出來,讓文物真正融入到整個云陽縣的發展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當中,云陽縣城的建設風貌營造也可以從云陽已有的文物資源提取一些文物元素進行融合,讓云陽的普通老百姓能夠體會到云陽深厚的歷史底蘊。
作為云陽人的冉宏林雖遠在他鄉,但他心系家鄉的發展。
云陽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的幼年童年少年青少年都是在云陽度過的,在云陽我度過了最開始的將近20年,我現在整個人的基礎都是在云陽打下的,我對云陽懷著非常深厚的感情,所以我希望云陽縣的發展能夠更上一層樓,越來越好,在經濟,文化,旅游各個方面都能夠取得更大的成績,希望云陽的文博事業再上一個新的臺階,成為重慶乃至中國西部重要的文物重鎮之一。
防控小貼士
非必要不舉辦聚集性活動。按照 “誰舉辦、誰負責,誰組織、誰負責”的原則,嚴格控制場所規模及人流量,防止人員聚集。提倡家庭聚餐聚會等不超過10人,提倡 “ 喜事緩辦,喪事簡辦,宴會不辦”,確需舉辦的盡可能縮小活動規模。60歲及以上老年人和嚴重慢性病患者等人群,應盡量減少去人群聚集場所。
大家都在看
美美美!重慶22個國家濕地公園有沒有驚艷到你?獲獎名單公布!快來看看你入選了嗎?漂泊千里萬里,走不出那口家鄉味來源:云陽微發布
記者:譚啟云
編輯: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