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云陽找工作,什么最重要?很多人會說“經驗”“能力”“關系”“運氣”“簡歷”或“面試技巧”等,卻鮮有提到“態度”。
為什么態度很重要
第一,態度決定速度。
一個連簡歷都粗制濫造的求職者,缺乏的是認真的態度;一個總是將過錯歸咎于他人的求職者,缺乏的是負責的態度;一個永遠羨慕別人“路子粗”“運氣好”的求職者,缺乏的是積極主動的態度??求職態度會在求職時通過各種細節表現出來。態度不端正,求職之路必然受阻。
云陽一家世界500強的外企招聘部門助理,要求并不高,卻在面試了十多位求職者之后才選中一個。這些求職者都通過了“簡歷篩選”,到了面試時,為何錄用率還這么低呢?大部分人是卡在了態度上。有的恃才自傲,不僅面試時態度傲慢,還“不經意”地透露某公司的錄用意向,結果弄巧成拙;有的過于自我,要么將離職原因歸咎于他人,要么對公司福利、發展機會等過于關心,卻不思考能為單位創造多少價值;還有的“病急亂投醫”,不顧個人條件是否匹配,甚至杜撰簡歷。事實上,缺乏正確的態度,對想要求得滿意職位的求職者來說尤為困難,更別提速度了。
第二,態度決定收入。
有人問兩個泥水匠在干什么?回答“砌墻”的那個十年后還在砌墻,回答“設計藝術品”的那個十年后成為了一名建筑設計師——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工作態度決定未來成就。找工作,一個是有的放矢,一個是漫無目的;做工作,一個是積極主動,一個是隨遇而安。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將來就造成了建筑師和泥水匠的身份區別。如果你是經理,你覺得誰會給組織帶來更多效益,你更愿意為誰支付高薪,你會選擇和誰在一起共事呢?
需要拿出怎樣的態度
首先,積極主動的態度。
在筆者接觸的求職者中,小吳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大”(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銀行、國外上市公司的管理崗位,任何應屆生只要拿到其中一份工作都會欣喜若狂,小吳一個月內連拿四份。他能這么高效,憑借的就是積極主動的態度——積極尋找機會,主動尋求幫助;積極修改簡歷,主動與人溝通;積極準備面試,主動反饋進度。筆者提的建議,他都能夠立刻付諸行動。一個將積極主動的態度變成習慣的人,往往目標明確、行動高效,他甚至還能帶動周圍同事的工作效率。這樣的人,用人單位怎會不需要,怎會不喜歡?在人際交往中,主動的人往往很容易獲得被動之人的友誼。一家企業中的員工如果都能積極主動地完成任務,主動溝通,主動承擔責任,這樣的組織想不高效都難。
其次,歸零的心態。
這是有效溝通的重要前提。心態歸零,求職時方能合理定位;心態歸零,溝通時才能保持謙和,才能認真傾聽;心態歸零,才能做到能屈能伸,榮辱不驚。眼高手低是應屆畢業生初涉職場時的一大通病。自命清高,受不得委屈,結果四處碰壁——應屆生跳槽率高往往就源于此。在組織中,心態歸零的人能使溝通變得更簡單,使團隊變得更團結。面試中,心態歸零的人回答問題時會采用謙和的語氣,不易被挑戰式問題激怒,更能贏得面試官的好感;工作中,心態歸零的人往往抱著學習和謙謹的態度,不僅適應環境比別人快,工作效率也更高。
最后,專業素養和游戲精神。
企業總是希望每個專業問題都能找到專業人士解決。所謂專業素養,不僅是知識淵博,經驗豐富,還包括鉆研和嚴謹的工作態度。對待工作嚴肅認真、一絲不茍、肯鉆研的人總能比別人更快地獨當一面。小吳本科學的是信息工程,博士學的是醫科,可應聘的是財務、房產、金融行業,而且屢戰屢勝。他專業對口么?不是。他有相關實習經歷么?也沒有。但事事肯鉆研的態度讓他具備了超強的綜合能力,任何行業只要稍一涉獵,馬上就顯得很專業。這就是專業素養。當然,并非任何事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用什么態度來面對成功和失敗?這就需要有游戲精神。工作中認真對待每一個任務,榮辱不驚,不僅是專業素養的體現,也是高情商的體現。
如何培養正確的態度
第一,一切從生活中做起。
一個朋友是否值得交往,要看生活中他對父母的態度。同樣,對待工作的態度,從其生活狀態中也可見一斑。例如:生活中被父母過分溺愛的孩子,在工作中大多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團隊精神;生活中經常幫助父母分擔家務的孩子,在工作中也會比較積極且容易溝通;生活中事事聽從父母安排的孩子,在工作中往往缺乏獨立性;經常對父母撒謊的孩子,工作后也不會勇于承擔責任??很多習慣是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的。生活中遇到困境時你習慣用什么態度去面對,那么在工作中遇到困境時你也會習慣用什么態度。生活中不能堅持公平、誠信、善良等原則的人,事業上同樣無法把握,難以有所成就。生活上馬馬虎虎,不注重禮儀,面試時往往欲蓋彌彰。因此,培養正確的態度,要從生活中做起。在生活中鍛煉自己的獨立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幫著做。其實做家務也是一種鍛煉,是培養自己獨立意識和協作能力的絕佳機會。通過做家務,與父母交流,還能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很多學生拼命尋找實習機會,卻忽視生活中的自我培養和體悟,不知道生活才是最好的實踐機會。積極地面對生活,擔負起生活的責任,人生也會變得更精彩。
第二,學做一個“有心人”。
身處職場的人會發現,并非能說會道就一定受歡迎。左右逢源的關鍵在于你能否體會他人的需求與難處。每個人都會遇到困境,每個人都需要愛和關懷。適時的關懷和幫助,很容易贏得別人的好感和友誼。但是,怎樣才算“適時”呢?這就需要你做一個“有心人”。
學做一個“有心人”,首先要做到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接著是感同身受,將心比心,體會他人的需求和難處。最后是有意識地結交不同職業的朋友,如律師、醫生、教師等。學做一個“有心人”,還要從生活的點滴做起,從關懷身邊的親人做起。你知道父母的生日么?有時候,對我們很重要的人,僅僅因為距離太近而往往被我們忽視。“有心人”關心的就是細節。今天你能從一個動作中讀懂親人的需求,明天就能從招聘廣告中讀懂用人單位的需求。
第三,信任別人但依賴自己。
講這句話的人說,這句話他體會了半輩子。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企業對員工的要求更高,分工更細,團隊精神在成功要素中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信任是團隊協作的基礎,培養自己的團隊精神,首先要學會信任別人。但信任不代表依賴,人最可靠的還是自己。依賴自己,指的是不要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要有承擔責任的勇氣。優秀的領導人會信任自己的下屬,但也會時刻掌控進程,并擬訂備選方案以備不時之需;優秀的下屬會信任自己的團隊,但也會隨時反饋工作進程,并和同事保持良好的溝通以獲得更多支持。信任別人并依賴自己,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平時主動承擔更多的責任,就能獲得更多的鍛煉機會。